首页 > 中心资讯>【NYC早教育儿分享】听话,竟是伤孩子最深的“毒药”

【NYC早教育儿分享】听话,竟是伤孩子最深的“毒药”

文章标签:NYC早教,育儿,淄博早教中心
2018年06月30日 2389

世界文学巨著《无声告白》,讲述了一个听话“乖孩子”的故事:

小时候,母亲的一次离家出走,让主人公莉迪亚充满不安。她生怕母亲再次离开,因此母亲希望她做什么,她就做什么。

而母亲最大的心愿,是让莉迪亚完成自己未尽的梦想,成为一名女医生。

从小到大,莉迪亚从母亲那里收到的礼物全是书,物理书、化学书、医学书……她对这些书毫无兴趣,却总是假装兴奋地说“Yes,Yes,我很喜欢,我爱学习!” 

此外,她还肩负着父亲的希望。多年来,亚裔的父亲在美国受尽了歧视,他是多么渴望:女儿莉迪亚能够积极融入美国的群体。

每天放学后,莉迪亚会假装和朋友打电话。但实际上,电话的另一头空无一人。

随着学业难度的增加、人际交往的不顺,她越来越意识到继承父母的梦想是多么艰难。烦恼、痛苦、绝望的她,最后,跳入湖中寻求解脱。

莉迪亚的故事,是成千上万家庭的缩影。

近年来,孩子自杀的新闻屡见报端。走近这些新闻背后的故事,你会发现,不少孩子都是大家眼里的“乖孩子”,他们很听话。

而太过听话的孩子往往会失去自我,活在别人的目光中,缺乏对社会、对生活的适应能力。

一旦遇到困难,他们很可能出现焦虑症、抑郁症、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,容易走上极端。

听话,是伤孩子最深的“毒药”。

心理学家武志红曾指出,听话哲学,是中国式教育的核心。

从小到大,我们总是被教育要听父母的话、听老师的话。而当我们有了孩子后,又常常会在无形中给孩子很多约束,如:

孩子拆解东西时,我们会担心东西被弄坏而阻止孩子;孩子做事不合常规时,我们会忍不住上前进行纠正;孩子提出奇怪的问题时,我们会忽视或者敷衍孩子……

我们把“听话”当成了教育孩子的捷径,殊不知这却毁坏了他们的天性,以及随之而来的无限潜能。 

《窗边的小豆豆》里,小林校长的做法或许值得大家学习:

第一次见面,小林校长鼓励小豆豆说说话。没想到,小豆豆东拉西扯,说了很多无关紧要的事,如鼻涕流出来的时候,她总爱刺溜刺溜地吸鼻涕;爸爸在海里游泳游得真棒,还会跳水;家里有只狗……

然而,校长一个哈欠也没打,探着身子认真听她讲了整整4个小时,还不时地问“后来呢?”“还有什么想说的呢?”

小豆豆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人。因为,从出生到现在,还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么长时间听她说话呢。

这初次的见面,让小豆豆感觉受到了平等和尊重。她非常安心,非常温暖,心情好极了,希望“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”。

在小林校长的倾听和引导下,小豆豆从一个被退学的“坏孩子”,一步步变成了一个经常帮助别人、受人喜爱的好孩子。

孙晓云说,中国父母最难能可贵的一句话就是“孩子,你自己怎么想”。

很多时候,我们总是想要孩子听话,却很少愿意去听孩子说话。

但其实,真正的教育是从心对心的对话开始的,而这样的对话是从认真倾听开始的。

首先,每位家长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孩子。

当孩子不听话时,不要急于否认他的想法,而是以关心的态度,用“你怎么想……”“是这样啊……”这些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,鼓励他们说出内心的想法。

哪怕孩子的意见是幼稚的、片面的,我们也要好好听,不去粗暴打断。

其次,家长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,给予正确的引导。

在一次次的认真倾听中,我们将学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;

在一次次的积极表达中,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乐观自信,不断发展独立的思维、创新的头脑。 

与其要孩子听话,不如先好好听听孩子的话。

把说话的权力交给孩子吧!你会发现,他们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、更优秀、更富有创造力。

(以上素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)

 

想了解更多,请关注NYC早教淄博早教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