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中心资讯>NYC爱模仿才聪明?孩子的发育问题没“la”么简单!
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都会有着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和行为,有的孩子必须摸着大人耳朵才能入睡,有的孩子莫名变得口吃,还有的孩子喜欢咬同学的手和脚……这些现象会让家长觉得无法理解、担心,甚至于焦虑。别担心,本期摇篮网帮你揭示这些行为背后的含义
宝宝用模仿认知世界,表达愉悦
孩子身上很多习惯和行为其实来自于幼儿时期对周遭大人的模仿,它作为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,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。从宝宝的角度来讲:模仿并不是经过大脑思考后的产物,只是单纯的感觉到这样的快乐,释放潜意识里的压抑。
宝宝的迷之语调,沟通第一步
孩子9-19个月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,在9-12个月的时候,孩子会开始模仿大人的发音,这是宝宝首次理解词语和它们之间的联系,他们的语调在我们看来会非常古怪:夹杂着疑问、命令、喜悦甚至是上扬的语气,听起来就是一串乱语。
词汇量大爆炸,你家娃进入语言发展黄金期
但是,在孩子19个月时,你会发现他的词汇量、说话的连贯性和灵活性都已进入了"爆炸式"的增长时期。在这个时期,建议父母们耐心的倾听宝宝的"话语",并尽量用规范的句式来和孩子沟通。这样对孩子来说也是学"规矩"的过程,对他日后的表达和理解有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让宝宝在快乐中学习,充当妈妈的好帮手
20-26个月的时候,宝宝就能模仿较复杂的动作,如看到爸爸扫地,他也会拿起扫帚扫一扫;看到妈妈给他洗澡,他也想给玩具小猫、小狗洗个澡。这个阶段,孩子动作模仿的欲望增强,父母可以通过模仿游戏,来让孩子掌握日常生活行为。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,同时也能够锻炼孩子的肌肉和动作协调能力。
收集"表情包",学理解学包容
表情的模仿对于孩子来讲,也是一个有趣的课题。父母可以一边给宝宝讲故事,一边用表情图片来引导宝宝。也可以经常带宝宝出去玩,和小朋友互动。在与同伴的相处中,孩子会逐步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,知道自己能通过什么行为改变自身或他人的情绪,并学会合理的自我调节情绪。孩子在与人的交往中学会理解、体谅他人,这对孩子以后的社交能力发展十分重要。
父母走心看表演,宝宝发展更全面
许多家长还发现,自家的孩子颇有演艺天赋,经常跟着旋律手舞足蹈。如果孩子愿意在你面前表演,父母一定要郑重其事地当好这个观众的角色。无论表演的好坏,父母都应该给宝宝鼓励,并毫不吝啬的告诉他"你很棒"!不过,在发现孩子有不妥或者不恰当的动作行为时,父母也应该给出指导意见。这样不仅能够让他不断地改进学习,也能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表演是是重视的。
别用"聪明"限制宝宝的无限发展可能性
有的人认为"会模仿的孩子更聪明",但是这一说法并不科学。孩子在出生时,大脑负责搜集外部信息(看到、听到、嗅到、触摸)的神经元就已发育成熟,这部分是模仿的基础。而负责信息处理、逻辑想象这部分的额叶神经元在2岁才开始发育,并因每个孩子的神经元联结的活跃程度以及神经元数量的差异,出现模仿的快慢差异,导致有的孩子偏主动,有的孩子偏被动。
沉着应对"坏模仿",温和引导是良方
家长作为孩子的首任老师,在这个引导是关键的阶段,要学会有技巧帮助孩子强化模仿能力。即使面对孩子不当的模仿,也别大惊失色,严厉制止。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,应该告诉他这样不好,并忽略他的不当模仿。久而久之,孩子自己失去了好奇心,也就不会再重复模仿了。
(以上素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想了解更多,请关注NYC纽约国际儿童俱乐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