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中心资讯>NYC的家长都这样做,孩子朋友圈的质量up up up!
前两天在微博看到一位宝妈发的动态,说自己家上小学的女儿似乎交到了一个“坏朋友”,让她觉得手足无措,事情是这样的“周末女儿和同学一起回家,两人摊开作业本,还没写就开始有说有笑地吃水果,时不时说点动漫的事情。
但是当自己忍不住走进女儿房间时,两个人的对话戛然而止,女儿手指不安地抠了抠作业本,同学开心地说自己作业不会,全靠女儿一直在给她讲题。
当我正准备午餐的时候,同学拉着女儿要下去玩,我有点错愕,女儿却假装没看到,跟着同学一溜烟地跑了出去。
我走过看了看女儿的作业本,发现他们一个字都没写,我心里有些忐忑,以前女儿都是先做好作业,完成阅读以后才会玩一下,现在竟然开始糊弄我了。
原本以为只要好好教育好孩子,其他的也就影响不了她;却万万没想到,孩子还小,除了大人的教育,他身边的同伴也一样重要。
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,“儿童的‘童年时代有两个世界’,一是父母和儿童相互作用的世界,一是同伴的世界。
父母总是害怕,自己费心教养的孩子,因为别人不经意的举动和影响,渐渐变得陌生;不过这个担心也不是全无道理,因为孩子和谁在一起,收获真的不一样。
《儿童心理学》鲁道夫曾说过:我们已知的是,同伴友谊对孩子的影响力确实很大,到一定年龄后,甚至将渐渐超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。
如果孩子身边的同学都很懒散,经常晚上熬夜看小说,上课睡觉或传纸条,即使孩子想学习,可能也坚持不了多久,慢慢地被带着一起玩了。
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,他们会不自觉地模仿彼此的穿着打扮,行为习惯,口头禅等,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“朋友圈”。
在朋友圈里,当孩子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时,他就会不自觉地想要改变自己,从而变得“合群”。
很多家长总是喜欢过度干预,硬生生在孩子与朋友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墙,殊不知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其实也存在“罗密欧和朱丽叶”效应。
当你越是极度的反对孩子做一件事,或者与一个人交朋友,他就越想向你期待的反方向发展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,每个孩子都会有考试发挥不好的时候,有的父母就会要求老师给他换座位,希望他能够挨着学习比较好的孩子;甚至跑到自己孩子的朋友面前,要求他不要打扰自家孩子学习。
自此之后,孩子曾经的好朋友们都对他避之不及,他觉得很难堪,于是和新认识的校外朋友通宵游戏,成绩更是一落千丈。
根据耶基斯-多德森定律,不管什么活动都有一个最佳的水平,你越想控制,就越容易用力过猛,从而适得其反,求而不得就成了必然。
在孩子年纪还小的时候,往往分辨友谊的能力较弱,这就需要父母去告诉孩子哪些朋友可以深交,哪些朋友只适合泛泛而谈,辅助孩子建立一个阳光且积极的朋友圈子。
做好以下三件事情,能够行之有效的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良性的朋友圈子。
教会孩子思考,不给孩子的朋友贴标签
大人发现孩子受到朋友影响,总是喜欢先发制人,给孩子的朋友贴上“坏小孩”的标签,但这样的做法,往往容易遭到孩子的反感。
其实,父母不如先观察孩子的朋友,不诋毁不指责,心平气和地说出对方不好的行为,引导孩子冷静思考。
父母不如先引导孩子去观察朋友的行为,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这个行为是对的还是不对的;当孩子指出某个行为是不恰当的举止时,父母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去分辨朋友的好坏。
举个例子,如果孩子的朋友是一个日常行为习惯不太好的孩子,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去提醒孩子“你看,阿姨刚刚把地扫干净,你的朋友就把垃圾扔在了地上”“你看,大家都在排队呢,你的朋友钻到前面去买了冰淇淋”......
教会孩子拒绝“毒友谊”
“毒友谊”,往往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非常大的影响,它会潜移默化的让孩子失去自我,变成一个“讨好型人格”的人,很难建立起自信心,很难自己去明辨是非,对“孤独”的耐受变得非常低。
这个时候,父母需要通过给孩子讲绘本或者带孩子看看动画片的方式,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友谊,什么是能够让孩子快乐的同伴关系。
让孩子接触更多积极的朋友圈
现在生活中手机是一个近乎于“必需品”的东西,很多小朋友看见别人有,于是也想让自己的父母买一个。
有的家长耐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,到了还是会给孩子买一个手机,自此之后孩子就更容易加入“手机朋友圈”了;从而学习成绩下滑,积极的爱好减少等问题就会相继出现。
但是也有的父母会间接的拒绝孩子的要求,比如带孩子去上个乐高课或者科学课等等一系列好玩的课,以此来转移孩子的兴趣点和注意力。
一个人能走多远,往往要看他和谁一起携手共进,真正的朋友是可以让孩子进步的,而优质的朋友圈更是孩子成长的沃土。
< 上一篇:“礼貌宝宝”的养成之路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