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中心资讯>NYC 育儿分享 | 面对死亡,孩子比我想象的更坚强!

NYC 育儿分享 | 面对死亡,孩子比我想象的更坚强!

文章标签:NYC,育儿分享,面对死亡,孩子,比我想象,更坚强
2018年04月18日 2348

米皮妈家阳台飞来了两只的小鸟,我们看着鸟爸爸鸟妈妈一点一滴建立了鸟窝,生下3个蛋。小米爱死小鸟一家了,每天爬梯子看它们,又怕吵到它们,连说话都很小声。那段时间新邻居的每一个动向都成了我们家的大新闻。


NYC 育儿分享 | 面对死亡,孩子比我想象的更坚强


直到有天早上起床,小米发现鸟爸鸟妈都不见了,叽叽喳喳声音消停了,只有一只死去的雏鸟躺在巢里,毛都没有长齐。


小米自责了好多天,觉得自己没给小鸟足够食物,没有及时给它们帮助。小米5岁,这是她第一次真实面对生命的消逝。


我能感觉到小米内心的忧伤。她问我小鸟的爸爸妈妈会伤心吗?是因为太伤心才离开的吗?冥冥中她已经在体味生命的阴晴圆缺,这大概就是生命共通的地方吧。我很坦诚地告诉她小鸟死了,可能因为食物不够,也可能因为出生没长好,具体原因我也不知道,但是我和她一样很伤心。我就抱着她,和她一起把小鸟埋葬。


有妈妈在后台留言问自家的小狗去世了,应该怎么跟孩子沟通。孩子理解死亡的能力取决于其情感和认知程度,《给孩子解释宠物死亡时的六个要领》这篇文章中盘点了父母应当避免的雷区,翻译出来给父母们分享。


给孩子解释宠物死亡时的六个要领


文/ Alex Lieber


怎么给孩子解释死亡这个概念,绝对是让爸妈们头疼不已的大难题。家里狗狗如果不幸离世,孩子就会人生第一次面对死亡这个终极命题。而爸妈们的处理方式,会给孩子对死亡的理解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

2到5岁的孩子会视动物为玩伴,玩伴没了,孩子会想念,但是宠物不一定是孩子爱的对象。他们会把死亡看做一个短暂状态——就像树叶秋天落下春天又长出来一样。但是当他们感知到周围人的悲伤时,他们也会被情绪所感染,一时间难以自拔。


5到9岁:孩子们开始理解死亡是永恒的,但他们可能会沉迷于“魔法思维”,相信死亡可以逆转或改变。他们也开始认为自己的想法可能真的会导致结果。比如说,孩子可能会讨厌照顾宠物,也许会在心里诅咒宠物死掉。结果宠物真的死了,孩子会非常内疚。父母要向孩子们保证,宠物的死和他们没关系。


10岁及以上:孩子一般能理解所有的生物都会死亡,而死亡就意味着终结。但是理解和接受是两码事。面对噩耗,孩子们可能会和成年人有一样的反应:否认、难以置信、愤怒、内疚、抑郁而后接受。他们也有可能以其他方式回应:表现出年幼孩子的行为,吮吸手指或乱发脾气。


年龄更大的孩子,可能会疏远朋友和家人。孩子们终究害怕被抛弃。如果宠物会离世,那么他们可能悟到终有一日父母也会离开。


孩子们常常会对死亡非常好奇,会想知道身体可能发生的状况。他们可能会问一些让人不舒服的问题,而爸妈们应该既坦诚又谨慎地面对这些问题。


开诚布公


一定不要骗孩子(“宠物跑了”),或用委婉的说法(比如“狗狗睡着了”)。孩子总有一天会知道真相,而撒谎会给孩子内心种下怨恨的种子,破坏亲子间的信任。


包括宠物的健康状况和安乐死。如果宠物病入膏肓可能需要安乐死,父母应该尽快告诉孩子。 尽量用“去世”或“快要死了”之类的词,这样意思清晰明白。


确保孩子明白死亡的含义


向孩子解释动物的身体已经停止运作,生命已经到了终点。 要让孩子知道宠物已经死亡,不会再回来。


让孩子与你分享TA的感受


你可能想用自己的方式来缅怀宠物的离去。有些人会在院子里种上树,还有人把宠物葬在公墓里,这样家里人就能时不时去看看。同时鼓励孩子倾诉或写下或画下他们与宠物的趣事来表达TA的感受。


表达你的感受


也就是同理心的表现,才能告诉孩子不只他一个人难过。你也可以鼓励孩子打开心扉,帮孩子走出悲伤。


告诉孩子的老师宠物的离世


让老师明白你的孩子行为变化的原因,寻求老师的理解,一般情况下老师都会在幼儿心理学知识的层面上给予更多的帮助。


不能责怪兽医


一些爸妈,特别是怯于向孩子解释安乐死的爸妈,会把责任推给兽医。这不仅对兽医不公平,对孩子也有害无益。孩子长大后可能不信任兽医 。


父母常常想再买一只宠物来帮助孩子走出痛苦。这样不对,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,宠物(一个家庭成员)是可替代的。最好等孩子想养宠物时再购买宠物。


孩子们其实很坚强,他们能理解并且接受宠物离世的噩耗。当有妈妈在后台着急地询问陪伴孩子成长的狗狗去世时,我就在想,该来的总会来。我们能做的聆听孩子们倾诉,安抚他们的情绪,帮助孩子们保存和宠物相关的宝贵回忆。


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:米皮妈(mipima),文中图片来自绘本《The Goodbye Book》


更多精彩,关注NYC抚顺早教中心页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