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龙江大庆新潮国际中心
中心电话:0459-5292999
中心地址: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奥林商场A座北门一层
首页 > 中心查询 > 分中心>“死亡教育”究竟对孩子有多重要?
3月12日,全国人大代表、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表示,很多癌症晚期患者饱受病痛折磨,但家属往往会拒绝接受舒缓治疗,怕被认为是不孝。社会上年轻人自杀现象时有发生,我们对尊重生命相关教育有一定欠缺。他建议从中小学生开始开展死亡教育,让人们尊重死亡尊重生命。
人大代表顾晋在今年两会提议:建议全民开展死亡教育。
根据统计,每年约有5000万人死亡,换算下来,每1秒钟就会有1.8个人死亡。
也就是说,当你看完上面这句话后,已经有几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。
死亡,每一天都在真真切切的发生。
但出于对遗忘、对未知的恐惧,我们总是讳言谈到死亡,认为死亡是不吉利的,甚至是带有诅咒意味的,一个人只要说出“死”这个字,灾祸就会接踵而至。
但人生或许就像一片叶子,由春天的嫩绿,到夏天的生机盎然,再到秋天的橙黄、枯萎、最终还是要归于大地。
现实一点讲,我们所见过的每一个人,都会经历一场死亡,我们身边的亲人也都会离我们而去,而我们自己,也将在某一天和这个世界告别。
虽然《论语》里说“未知生,焉知死”,但如果换个角度,试着站在死亡的视角去审视当下,懂得向死而生的可贵,人生中的很多困惑才能真正释然。
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死亡,甚至开始凝视死亡的时候,才能转过来看看人生到底是什么。
承认死亡的存在,认识死亡的真相,并努力做到向死而生,恐怕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修的一门课。
1死亡教育是否必要
无疑,我们这个国度,对于生死仍然是很忌讳的。因为内心恐惧死亡,不谈论它是最好的心理防御。同时死亡教育极度缺乏,没有死亡教育的课程以及书籍。很多人对于自己或他人的死亡都会有恐惧以及焦虑。
和欧美、日本等发达国家成熟且系统的死亡教育相比较,中国的死亡教育理论和实践仍需进一步提高。中国对死亡教育的课程开展较少,而且缺乏有效的死亡教育体系,对死亡教育的教学目标、课程内容、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等需求进一步明确。
死亡教育就是帮助人们正确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。当理解了生与死是人类生命历程中必然的一部分,继而树立科学、合理、健康的死亡观念,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。
当你能坦然面对死亡,那么你就会敬畏生命。
2何为“死亡教育”
白岩松说:「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,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。
2018年,时间带走了李咏、金庸、邹文怀、蓝洁瑛、斯坦李… 中国人被迫集体面对死亡。
日常生活中,春节和重大节日不能说“死”字,买房不买带“4”的楼层,老人家去菜市场买菜,都不会买到数量“4”…
“死亡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。”这个观念已经深入大部分人的内心,好像我们不提起它,它就永远不会发生。
就连2017年大热的动画电影《寻梦环游记》都险些不能过审,因为这样的亡灵题材是不能引进的。但是在过审时看哭了所有广电审查人员,所以破例让通过了…
看过电影的人都感慨,这是我们看过的最好的死亡教育。
说到死亡,为什么墨西哥人是载歌载舞、搞怪化妆、把酒言欢的亡灵节?而我们是欲断魂,悄无声息的清明节?
大部分中国孩子参加葬礼的时候,是躲在大人的身后,若提关于死亡的事就是被呵斥的情景。我们小心翼翼地,避免着谈论太多,那种小心谨慎似乎是一种约定俗成。
我们回避,别人则大大方方做成动画。我们认为孩子太小什么都不懂吗?那是我们根本没找到正确的方式吧。
这么深刻的道理,一部动画用欢乐的节奏,轻轻松松就讲给孩子听了。而且很多孩子都听懂了,看哭了,明白了。
“死亡其实是生命的回照,是生的反面,也是生的补充。”
我们是时候转换观念了。因为逃避的态度并不会让孩子感到好受,反而有可能导致悲剧性后果。
因为好奇而尝试死亡的滋味,或者因为疏导不畅而留下心理阴影,或者因为太轻视死亡而在遭遇挫折时选择自杀,都是死亡教育缺失的表现。
在节目「爸爸去哪儿」里,夏克立对女儿夏天的死亡教育堪称范本。
他跟女儿说狗狗年纪大了,活得并不开心。在女儿问狗狗去了哪里的时候,没有回避而是直接告诉她:狗狗去世了,有一天爸爸也会离开。
在女儿无法接受时告诉她,人到了年纪都会去天堂,那里很漂亮,人们会回到最开心的年纪。
夏天听了之后很安慰,变得没那么难过了,也就慢慢地接受了狗狗去世的事实。
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讲述死亡,适当地给他们安全感,孩子才能慢慢接受死亡,学会正视死亡、尊重生命、快乐生活。
在国外,死亡教育从幼儿园起开始普遍实施。有些学校不仅作为一门单独课程来上,还渗透到生物课、科学课、社会课等各个学科。
学校还和一些养老院、临终关怀机构合作,老师会带着孩子去这些机构,为临终者送上祝福,在开展死亡教育的同时也是情感教育的培养。
有研究显示,在资讯尤其发达的今天,孩子从3、4岁就会接触到死亡的概念。没有天生就懂得尊重生命的孩子,用正确的方式让孩子认知死亡和生命的关系,非常有必要。
如果遇到植物、宠物、亲人朋友的死亡,家长没有必要对孩子隐瞒,应该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,给孩子安慰,让他们感到安全。
用分离来表述死亡,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。学习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很难,但开放的、诚实地讨论死亡,会远比让孩子独自去理解这件事情要好。
3如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
儿童心理学家M. Nagy研究发现, 3~10 岁的孩子对死亡的认知,存在3个阶段:
第一阶段:认为死亡只是短暂的分离,死去的东西还会回来。
第二阶段:认为有些人,比如英雄、幸运的人,是不会死的。
第三阶段:认为死亡不可避免,它是生命中必然的过程。
这套认知理论,证实了孩子是会主动观察生命迹象的。
因此,家长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,自然地适应孩子的观察,并予以公开、客观的生命教育。
1、 客观分享,具象解释
客观解释死亡是身体功能的停止,如心跳停止、呼吸停止、思考停止等;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具象解释,如鲜花凋零、落叶归根,再到小鱼翻白、小狗死亡,最后再谈到人类的逝去。
2、 借助工具,形象说明
通过读绘本、看视频、讨论会等形式开展生死教育,和孩子一起分享《一片叶子落下来》《活了 100 万次的猫》《汤姆的外公去世了》等与生命教育相关的书本、影片故事。
3、 关注情绪,坦诚表达
通过以上的生命教育,孩子开始体验了分离、死亡的悲伤,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。
此时,如果发生亲友离世,家长可以和孩子坦诚地表达悲伤,使孩子感受生命的温暖和勇敢。
4、 正向引导,绽放精彩
对亲人的思念是人之常情,让孩子知道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尽头,遗忘才是。
因此,我们要常怀思念,更要树立热爱生活、积极勇敢的人生态度,珍惜时光,让生命绽放精彩。
生命教育读本《寿命图鉴》说:因为了解生命,所以更加努力认真地活着!
正确的生命教育,能够引领孩子抵达更开阔、更自由的远方。
死亡教育不应该在家庭发生变故的时候才开始,而是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。
地上的落叶、死去的昆虫、离去的宠物,清明时节祭拜故人,这些都是我们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好机会。
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正视死亡教育,也许就能帮助孩子对生命多一份理解,多一份敬畏,也多一份珍视。
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,在于给别人带去快乐;死亡并不代表一切毁灭,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。
我们的孩子,可能随时直面死亡。好的死亡教育,更能让孩子珍爱生命。
所以,生时珍惜,敬畏死亡;死时淡然,无悔生命。
我想这是给孩子们最好的生命教育。
告诉孩子,死亡意味着在这个世界消失?告诉孩子死亡代表着去了另一个世界?告诉孩子死亡之后就会变成一颗星星?
有位博主曾说过"我时常觉得中国缺乏三种教育:性的教育、爱的教育、死亡教育。这三种概念,分别对应人生的三个支点:身体完整、灵魂充沛、生命价值。"我们该如何与死亡和解?Death is not the greatest loss in life. The greatest loss is what dies inside us while we live.
鼓励孩子正确表达感受、合理发泄情绪都是很要紧的。死亡这件事不会因为不说就不存在,正确面对,好过一直逃避。因为生命短暂,所以要更加珍惜。
孩子第一次失去身边的人,他如何建立自己对死亡的认知、化解对死亡的感受,这种影响,可能陪伴他终生。我们应该告诉孩子死亡的真相。死亡是残酷的,并不是童话里被美化的“睡着了”。允许孩子谈论自己的感受,鼓励孩子们用各种方式表达,以及,给予足够的爱护和关心。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,你可以哭、可以悲伤、可以困惑,但你终会因此前进。
当人们能坦然接受死亡存在之后,就会开始思考,如何更好地生活。
告诉孩子:你还小,爸爸妈妈会爱你,保护你长大、长强壮,长到什么都不害怕。
更多精彩,关注NYC大庆早教中心页面
< 上一篇:“妈妈,请不要吃掉我”
> 下一篇:少女遭邻居性侵数月,别再因“性教育”缺失毁了孩子
该活动已结束,请查看其它活动
好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