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中心资讯>【NYC育儿分享】做好这一点,杜绝孩子的不良行为

【NYC育儿分享】做好这一点,杜绝孩子的不良行为

文章标签:NYC,育儿,纽约国际,天津武清早教中心
2017年12月28日 2618

身为爸妈,带孩子苦点、累点其实都不算啥,是吧?最让我们窝火、无奈、心累的是,明明为他好,怎么说他就是都不听。奖励、惩罚十八般武艺都试出来了,还是无效。



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·德雷克斯博士说,既然这样,那就让孩子“自作自受”,这一招比啥都有效。来看看怎么用它“对付”孩子吧。


如果妈妈忘了烤箱里的蛋糕,会发生什么?根据正常逻辑,蛋糕会烤焦,这是她健忘的自然结果。如果我们让孩子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,我们就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真实和诚实的学习机会。


让孩子饿一顿,其实没有多可怕


四岁的爱丽丝体重较轻,而且容易感冒,爸爸妈妈都坚信,只要她得到更多营养就能改善体质。爱丽丝坐在餐桌前,津津有味地吃了几口饭,喝了点牛奶。当父母开始交谈时,她就对吃饭失去了兴趣,她把胳膊放在餐桌上,用手撑着头,无聊地开始玩碗里的食物。爸爸这时提醒她:“快吃呀,宝贝!快点吃你的晚饭。”爸爸的语气很和蔼,充满疼爱。爱丽丝可爱地笑了一下,又吃了一口。爸爸妈妈又开始聊天,爱丽丝嚼了两下,又不吃了。妈妈停下和爸爸的对话,跟爱丽丝说:“宝贝,快点嚼,嚼了咽下去。你想成为一个健康高大的孩子对不对?”爱丽丝使劲嚼了几口。爸爸接着说:“这才是我的乖女儿。”然后只要爸爸妈妈一开始说话,爱丽丝就停下来,不吃饭。整顿饭都在爸爸妈妈对爱丽丝不停的哄劝中进行。


爱丽丝不吃饭的目的,是要得到父母的关注。我们稍微观察一下父母的行为,不难发现这一点。


吃东西以维持生命,这是人类的本能。当孩子吃饭出现问题,一定是父母的方式出了问题。吃东西是孩子自己的事,父母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,少管孩子的闲事。不论爱丽丝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可怜,妈妈都要让她饿着,因为这是不吃东西的自然结果。如果因为不吃饭就打孩子,给孩子带来的是痛苦的惩罚,因为这里面有父母的强迫和干涉。饥饿带来的不舒服:不是大人强加的,而是不吃饭造成的。


为什么父母打孩子的时候,不会因为孩子的疼痛而不安或懊恼,反而会为孩子因自己的行为而体验饥饿忧心?表面上看起来,父母深信给孩子提供食物是自己的重大责任,看着孩子挨饿而什么都不做,这就不是好父母。然而,我们对吃过分注重,对孩子瘦弱和健康焦虑不安,通常都是面具。父母可能选择相信自己这么做是出于责任感。而事实上这是在掩饰控制孩子的想法。“我的孩子应该按照我的想法吃西。”很多父母受到这种控制欲的驱使,爱丽丝就是为了反抗这样的控制权。当爱丽丝感受到这个权威没有了,她没有了反抗的对象,不吃东西对她没有什么好处,爱丽丝自然就会好好吃饭了。这个改变可能需要花一段时间,而且肯定需要耐心。


这个问题的唯一解决办法,就是爱丽丝的父母发自内心地不在意她吃饭。吃饭是孩子个人的事情,她可以自己解决。她可以选择吃或不吃,她可能会饿或不饿,这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。放手让孩子自己承担这些后果。


利用自然结果让孩子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,我们就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真实和诚实的学习机会,使用合理的结果需要我们转变思维。我们不能再把自己的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,不能强迫,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健康行为。


自然后果不可承受,就用合理逻辑结果


三岁的凯茜在院子里玩的时候,经常不顾来往车辆跑到马路上去。妈妈需要时时刻刻盯着她,把她抱回来。妈妈为此说过她、打过屁股,都不见效。


凯茜的这个行为会有什么自然合理的后果?当然,我们不能任由孩子在马路上玩而被车撞倒,这个自然结果我们不能接受。所以,我们可以安排这种不良行为的后果。凯茜第一次跑到马路上玩,妈妈可以镇定温柔地抱着她,问她“愿不愿意留在院子里玩”。如果她第二次又跑到马路上,妈妈可以把她抱起来,进到房子里“既然你不想在院子里玩,那就在屋子里玩。等你准备好在院子里玩,我们可以再试试看。”最好房子里有属于凯茜自己的游戏区。


那是孩子的脚,不是我们的


有时候孩子会做出令我们生气的行为,他们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生气,然后为他们忙碌。这时候,合理的结果会很有效。


四岁的盖伊经常将鞋子穿反,妈妈为此很生气:“上帝呀!盖伊,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穿对脚呀!过来!到这里来!”然后,妈妈帮盖伊把鞋子穿对。


盖伊其实知道自己的鞋子没穿对。如果妈妈能客观地观察,就能清楚地发现,儿子这样做目的是为了通过穿反鞋让妈妈为自己服务。


当妈妈说“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......”她的话语其实暗示了盖伊有多笨。而事实并非如此,如果妈妈和盖伊有一个人是笨的,那个人肯定不是孩子。妈妈只要不在介意盖伊怎么穿鞋,她就解放了自己和儿子。那是盖伊的脚,不是她的脚。如果妈妈不干涉,盖伊就会很快感受到穿反鞋子带来的不舒服。当盖伊第一次穿对鞋子时,妈妈要留心观察,然后真诚淡定地表达自己的喜悦。这样就够了,既能褒奖盖伊的小成就,又能鼓励他继续努力。


少一点怜爱,是让孩子学会责任


十岁的艾伦把棒球手套忘在了游乐场,等他回去找时已经不在了。他非常伤心地哭了起来,而爸爸责备他说:“这是你丢的第三双手套了,你以为钱是从树上长出来的吗?”爸爸对艾伦进行了好一番冗长的说教,给他讲了一通要爱护物品的大道理,然后他让艾伦做出承诺,会好好保管下一双手套。然后爸爸说:“那好吧,明天我再给你买―双。但你要记住,这是这个暑假最后―双!”(事实上,艾伦丢第二双手套时,爸爸说过同样的话,连最后的决定都一样。只是爸爸看到艾伦伤心的样子就会不忍心)。


很多时候,父母有很好的机会让孩子体验自己不良行为造成的后果,但因为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怜爱,想要去保护他们,结果夺走了让孩子体验的机会,甚至还会用自己的方式夹杂着责骂或说教来惩罚孩子。


艾伦的例子中,爸爸可以对艾伦说:“你丢了手套,我真心感到非常遗憾,艾伦。”艾伦可能会发脾气:“但是我需要一双新的!”“那你有没有钱买—双?”“没有,你给我!”“等到了你得到零花钱的时候,就会给你钱”“但那些钱不够呀!”“对不起,宝贝,这是我能做的,其他的我帮不上忙。”爸爸这时要保持坚定但友善的态度。


坚持和正确运用是关键


使用合理的结果,需要我们转变思维。我们要知道,现在我们不再生活在专制独裁、要控制孩子的社会里,而是一个民主的、要引导孩子的社会里。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,不能强迫,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健康行为。我们需要一段时间来练习,直到这种新模式成为我们的第二习惯,而且这个练习的过程并不容易,要求我们进行大量思考,经常练习提前想象后果如何。不需要成人介入而自然发生的事情,就是自然结果。


例如孩子睡过头,就会迟到并面对老师的不高兴。我们也可以人为安排,让孩子体验不良行为的后果。自然结果没有父母的干涉,压力完全来自于现实情况,这样的结果经常有效。相对应的逻辑结果,除非家长非常谨慎并确定,否则不能用在“权力之争”的情况中,因为这样会将逻辑结果演变成对孩子的惩罚或报复。因此,自然结果通常比较有效,而逻辑结果运用不当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。


正确地和坚持使用合理后果,会有非常显著的效果,能够令人惊讶地减少和孩子之间的摩擦,增进家庭和谐。孩子能够很快看到这些后果的合理性,通常会非常配合,毫无怨言地欣然接受,父母越少提到“后果”这个词,惩罚的感觉就越小。当然,有的时候我们可能没有即刻的可行后果,那我们需要等待另一个机会。有时候,通过和孩子讨论,征询他们的意见和想法,也能很好地解决问题。


假如父母和孩子陷入“权力之争”,就让后果变成了惩罚,丧失了效果。最重要的是,我们要保持觉察,不让自己落入这个陷阱。我们需要经常提醒自己:“我没有权利惩罚一个和我享有同等地位的人,我有责任引导我的孩子。我没有权利强迫他人接受我的意愿,我有义务不对他人的过分要求妥协。”


(以上素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


想了解更多,请关注NYC纽约国际儿童俱乐部天津武清早教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