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中心资讯>【育儿早教】孩子不听话?是不是你没有先“满足”他

【育儿早教】孩子不听话?是不是你没有先“满足”他

文章标签:NYC,纽约国际,江苏常州早教中心,常州早教中心
2021年11月29日 997

我们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,但偶尔却忽然发现孩子有时又特别听话,耳朵特尖,你甚至没说完,他们就去行动了。

比如“你去看会动画片吧!”然后电视机就被一秒打开;可是接下来,你要他们关掉动画片,又需要费点口舌了。

“先休息会,做作业累了吧!”“好!”然后就跑出去玩了;要知道刚开始叫他们来写作业时,可不是这样的。

不少父母一旦在沟通中碰壁,就会抱怨说:“孩子总是不听大人的话”“孩子总是乱发脾气”“孩子和我越来越说不到一块儿去了”“我跟孩子说话,他总是左耳进右耳出”……

但是你知道吗?这个问题也关于父母,而不只只是孩子,大多数原因是——父母没听懂孩子的话,没能满足孩子的需求。

我们成年人的思维和孩子是不一样的,如果我们不能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,不能理解孩子,而是一味从自己的角度去要求这要求那,那么和孩子的沟通也迟早会出现问题。

一个4岁的小男孩,经常习惯性便秘。在有便意的时候,他通常会选择坐在那里,尽力憋住。过一会儿,大便就憋回去了。因此,他经常几天才大便一次。

家里的大人都知道他有这个“坏”习惯,所以只要看到他坐着不动,或者表情凝重,就会提醒他:“快去拉臭臭,不然又要便秘了。”“你怎么又坐着不动了?快去卫生间”

父母害怕经常便秘会伤害孩子的身体,担心如果不及时提醒,孩子就不会主动拉臭臭,所以总是及时发现并提醒他。如果孩子不行动,他们甚至会强行把孩子拉去卫生间。

他们不知道,孩子的这个问题完全是由他们的过度关注造成的。自从孩子脱了纸尿裤,有几次拉臭臭在裤裆里,家里的大人们就非常关注他的大便情况,时不时地就问孩子有没有臭臭。

这给了孩子很大的心理压力,导致肛欲期迟迟未能得到满足而固着。渐渐地,拉臭臭就真成了一个“大”问题。

这种提醒对孩子来说,一点用都没有,反而还起了负强化的作用。听到这样的话,孩子可能会这样想:“我不是个好孩子”;“我怎么又让大家操心了”;“我只是想控制一下自己的大便,可是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,也许我真的很糟糕”……

于是,面对大人的提醒,孩子几乎每次都会否认自己的便意。他总是说:“不是,不是。”“没有,没有。”其实,他并没有刻意隐瞒或说谎。只是,他认为“憋臭臭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,我不能让大家知道”。

所以,大人越是提醒,他越是要憋住。除非实在憋不住了,才会很窘迫地去卫生间。拉臭臭对他来说,已经成为一种心理负担。

这个孩子一天吃饭的时候,突然问爸爸:“豆豆(他的好朋友)每天吃晚饭的时候,就要拉臭臭,是因为他中午吃的食物已经被小肠吸收了,被小精灵运到肛门了吧?而不是他晚上正在吃的饭,对吗?他晚上吃的饭可能还刚刚到达肚子,是吗?”

爸爸没有理会孩子话里的意思,皱着眉头说:“吃饭的时候聊臭臭,不觉得好恶心吗?快吃饭,吃完再讨论!”孩子不说话了,神情开始紧张。

不过,妈妈一直观察孩子的表情,她想到孩子已经三天没大便了,又见孩子神情凝重,就大胆猜测,可能是孩子自己这会儿正好想拉臭了,可又觉得吃饭时间拉臭不好,所以不好直接说,而用这种方式来试探大人的反应。

于是,她接着爸爸的话,说:“我倒觉得你对豆豆的分析很准确,晚上刚吃进去的饭还刚刚到达肚子呢。你中午吃的食物是不是现在也已经被小精灵运到肛门了?”

孩子马上点点头,妈妈猜对了孩子的心思,紧接着说:“那我们现在就去卫生间吧!人有三急,吃饭时拉臭臭,也并不是件丢脸的事儿。因为肚子里的火车站严重堵车了,小精灵们需要先清理一下肚子里的垃圾,才能容纳更多的食物。下一次,一定要大胆说出来哦!”“嗯!”孩子感激地看着妈妈,立刻跑到卫生间去。

其实,孩子在向爸爸发问的时候,心里已经打开了一扇门——他在尝试着主动提出拉臭臭,这是一个很好的改变。

可是,爸爸没能听懂他的话,反而用成人的标准对孩子进行指责,硬是把这扇门给堵上了。还好,妈妈听出了孩子话里的意思,与孩子共情,及时将孩子“解救”了出来。

如果我们总是不理解孩子,不知疲倦地给Ta压力,让孩子做些并不喜欢的事,甚至强迫孩子去做,假如孩子不做,或者不接受大人的方式,就会责备孩子不听话、不懂事......

那只会堵住孩子的心门,更加无法向着好的方向去发展!

很多家长都会评价自己的孩子“其实很聪明,就是有点懒。”但有没有想过其实孩子并不是懒,而是对那些不感兴趣呢?

健康的孩子没有真正懒惰的,他们总是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活力满满。

比如我朋友的儿子就是非常喜欢数学和生物科普的,每天都会念叨各种各样的科普知识,看到数字就会兴奋地去琢磨。

比如看到一个100000000000000的数字,他肯定会从个位一直数上去,想知道到底有多大。

你是不是会觉得很无聊?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,这就是无数啊,很大啊!可孩子喜欢,就会去查了,非得查到是什么单位数值。

前几天他在钢琴学校那,盯着一张钢琴团购海报看了又看,原来是看到了32888.00这个数,回来问“这架钢琴为什么要320多万?”而有的孩子看到数字就头疼,就想着赶紧逃开。

但是他们可能会对艺术类的活动更感兴趣,比如唱歌跳舞或者画画弹琴,或者是运动的时候神采飞扬。

只要你用心观察孩子们的行为,就会赞同这一点的。

孩子们对于满足自己的东西都非常积极主动,充满活力,很愿意听从大人的指导。其实,我们大人又何尝不是这样。

有一篇文章说,要一个人去徒步20里,对一般人来说肯定会觉得太累了。

可如果你喜欢跳舞,跳一整夜不会觉得累,因为你喜欢。而实际上,跳一整夜就相当于走了20里。

想想看,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经历。我们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时,也会不知疲倦。而做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事,简直就是度日如年。

所以,愿不愿意主动做一件事,关键看是不是满足了内心的需求。如果明白了这一点。那跟孩子沟通就好多了。

比如规则的制定,就不能只是站在大人的角度,而更应该有满足孩子的部分。

孩子们都爱动画片,那怎么安排孩子的动画时间?经常盯着屏幕肯定会伤害眼睛,而不让孩子看,他们肯定不愿意啊。怎么办?

“那就周一到周四的晚上不看,周五、周六两个晚上你自己安排,可以吗?”

“为什么要这样,我周一到周四也要看。”

“那几天你要上学,要早睡,还有作业,没有时间看,对不对?想想看,有两个晚上你可以看两部喜欢的动画电影,多好啊!”

“成交!”

只有满足了孩子部分需求的规则,才会真正被孩子遵守。爸爸妈妈可以试试看。

同时明白了这一点,父母也会少很多的焦躁,不会再那样逼着孩子做自己不擅长的事。

比如有的孩子,他真的不喜欢学围棋,可父母觉得有用就要孩子去学。

有的孩子可能喜欢这样的安静思考,但你的孩子可能更喜欢架子鼓这类有活力的乐器,他不喜欢安静地端坐在那里思考。

如果是为了自己的需求,而忽视孩子的感受,这样的亲子关系注定是“不健康”的,总有一天矛盾会集中爆发。

在还必须依赖父母的阶段,孩子可能会选择顺从。特别是小的时候,他们也许只是当做一场好玩的游戏。

可有一天发现并不是自己喜欢的,孩子就会消极面对,甚至不再去触碰。 所以有的人过了钢琴10级、古筝10级,可是考级后再也不碰钢琴和古筝。

这是为什么?因为这些考级是回馈给父母的证书。自己并没有从中得到快乐,反而是痛苦的体验。

如果是孩子兴趣所在,当然要支持孩子一直走下去,如果不是,那就不要过于强迫孩子。

养育孩子中的很多问题,就出在到底是要“满足大人”还是满足孩子上。而只有那些能看见孩子内心的父母,才能及时地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。



(内容来自网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