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中心资讯>【育儿早教】当孩子说“妈妈,我想再玩10分钟”,家长如何回答很重要!

【育儿早教】当孩子说“妈妈,我想再玩10分钟”,家长如何回答很重要!

文章标签:NYC,纽约国际,江苏常州早教中心,常州早教中心
2021年10月31日 1056

在游乐场里遇到这样一幕:


一个4岁左右的小男孩正玩得开心,等在一旁的妈妈接到一个电话后,冲孩子喊:“宝贝,我们得走了。”

小孩儿根本没搭腔。

妈妈又催。

孩子依然舍不得放下手里的玩具,只是抬起头,央求到:“妈妈,我想再玩10分钟!”

妈妈没好气地说:“不行!走!妈妈等下有事呢!”

哪知孩子的倔脾气上来了。一边扯着嗓子尖叫,一边双手死死抱住游乐场里头的一根柱子。

大庭广众之下,母子俩就跟一根柱子较上劲了。

起码折腾了小20分钟,孩子估计也是没力气了,妈妈才满头大汗地拖着孩子狼狈离开了......


▶ 这种情况,在生活中不少见:

该吃饭了,你喊半天孩子不理你;

该跟小伙伴说拜拜了,你叫半天孩子不动身;

该关掉电视写作业了,你催半天孩子没动静;

……


▶ 这样的对话,相信父母都会觉得十分熟悉:

——“妈妈,我再玩10分钟好不好?”
——“就10分钟,我保证!”

看似日常的小事,简短的对话,其实就是孩子在讨价还价,试探我们的底线。


在BBC纪录片《北鼻的异想世界里》中,儿童行为研究专家曾揭示:


通常三岁之后,孩子的自我意识显现,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立场,心里想要什么,就会想办法去争取。他们不仅能意识到,自己和父母一样有权提出要求,而且还不断地猜测着父母的心理,跟父母“斗智斗勇”。


作为父母,在面对孩子各种讨价还价、得寸进尺的不合理请求时,到底应该怎么做?


不同的处理方式,会决定孩子不同的人生轨迹,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。


误区一:妥协派


孩子无下限地突破父母的威严圈,渐渐的,父母在孩子这里没有了权威性,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难管教。


数据表明:越来越多的90后、00后无法承受失败和被拒绝。原因是因为孩童时期父母对他们太过顺遂造成。


▶ 曾在贴吧上看过的一个真实故事:
一位宝妈在网上求助,儿子想让她给买个新手机,她没同意,孩子闹脾气就离家出走了。而这已经不是她儿子第一次离家出走,前不久孩子逃学被训斥后,也离家出走了5个小时。

有网友在留言中,向这位宝妈提出灵魂一问:

你儿子小时候爱哭吗?

是不是一哭你就满足他?


她的回复是这样的:
「他小时候就很难管,说一不二,家里没人能管住他,不允许就哭,有时候还在地上乱摔。
为了要玩具,我不给买,还把自己的额头磕出血。
后来,想着大了应该会懂事,结果现在才9岁,就学会了离家出走。
说实话,我心里特别害怕,怕他有一天拿死来威胁我……」


父母架不住孩子的哭闹,无限妥协,只会让孩子掌握了控制权。


孩子从中学到的是:只要我哭闹,我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。



长此以往,孩子就会越来越任性,逐渐变成想治都治不了的“小霸王”,给孩子的将来,埋下无数难以掌控的隐患。


误区二:拒绝派


那么,既然妥协不行,严厉拒绝是不是就可以了?


▶ 或许,下面的故事能告诉你答案。


宝妈晓晓是一个对孩子管控特别严格的妈妈。平时她明令禁止孩子接触电子产品,只有在她非常忙的时候,才会允许女儿看一会电视。久而久之,孩子知道了妈妈的严厉,再也不轻易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。前段时间,晓晓无意间发现,自己刚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,就已经学会跟着同学撒谎,并且经常逃课。


在妈妈的“逼供”之下,女儿终于说了实话:

“反正我跟你说什么,你也不同意...

我为什么要跟你说?


心理学家布鲁斯·格莱朗博士表示:
频繁对一个孩子说“不”,是最不恰当的拒绝方式,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了门外,会委屈甚至愤怒。


1927年,心理学家蔡加尼克做了一个实验:

他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,同时演算相同的数学题。

期间让甲组顺利演算完毕,而乙组演算中途,突然下令停止。
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,乙组明显优于甲组。


▶ 实验结果表明:
人们对于自己未完成事情的记忆力更深刻,被称之为“未完成情结”。


在孩子童年时期,父母如果总是严肃拒绝孩子的需求,强制要求他们放弃自己的愿望,就会让他们形成“未完成情结”。


越是被禁止,越是被压制,越容易成为孩子内心的缺口和遗憾,从而形成一种病态的发展。



一味的拒绝,就像是一剂有强大副作用的药,可能会达到“治疗”孩子被宠坏的目的,但它的“副作用”却不容忽视。


这样的家长完全掌握了控制权。孩子从中学到了:无论如何,我对自己的生活都没有决定权,我不需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。


经常被拒绝的孩子,会有一种被抛弃感,渐渐地,就隐藏了真实的想法,不再和父母交心。


(内容来自网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