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早教频道 > 早教热点 > NYC育儿分享:3岁小男孩打脸31岁中国巨婴,过度的溺爱毁了谁?

NYC育儿分享:3岁小男孩打脸31岁中国巨婴,过度的溺爱毁了谁?

文章标签:NYC育儿,纽约国际,早教中心
发布日期:2019-06-20

有一群人,他们极度自私,只求索取没有奉献;他们不管规则、法律、道德,虽已成年,但仍然像宝宝一样,寻求父母的“宠爱”。


这样的人,不是毁一代,而是毁三代!


最近,在妈妈群里看到一个暖心视频:美国加州3岁小男孩Tydus,为妈妈准备晚餐,他独立成熟的表现让人惊艳。


他去超市推着比自己还要高的购物车,买来面包等食品。



到花园采来鲜花装饰餐桌,用微波炉煮千层面,用烤箱烤面包,摆放餐具、倒饮料……



拿果汁时,不小心摔了一大跤,果汁撒了一地。


Tydus不但没有哭,还赶紧爬起来用抹布仔细清理。



自我解嘲道:“生活就是如此,兄弟。”


他的投入、专注和自控,让群里的一众老母亲高呼感动。


看着视频,不由得联想到,前段时间微博上一条让人哭笑不得的新闻:


一男子因使用假驾照被罚款5000元和拘留15天,父母却质问交警:“你们太过分了!他还是个孩子,才31岁!为什么罚那么重?”


31岁还是个孩子?还这么理直气壮?是有多可笑。


早教


美国3岁的小男孩有如此强的独立意识,反观咱们的31岁男人却长成了巨婴。是因为我们的孩子天生不如别人的孩子吗?


当然不是。


只是,很多时候,我们是那样爱孩子,习惯了竭尽所能事事代劳,却忘记了要放开手让他们独立处事,习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。


有智慧的父母,对孩子爱得更深沉,懂得慢慢放开手,让他学会独立。


从两三岁起,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,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。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见,说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。当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时,不要认为是他不听你的话,跟你对着干,而粗暴地反对他。


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,而不是当成永远需要父母保护的温室里的花草。无论是出于因不信任而对孩子的过分呵护还是自以为是的居高临下,你把孩子当个弱小者,那么他就是个弱小者,弱小者是不需要情商的,他们是被保护的对象。


要给孩子尝试的机会,当孩子提出要做一件事情,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就应该让孩子独立去思考,大胆去尝试。


吸引力法则说:担心即诅咒。只有放手,孩子才能够真正地成长。


就像视频中的例子一样,如果不尝试你怎么会知道3岁的孩子也可以做到这么好呢?


事事包办的父母,面对困难的时候孩子自然总会选择退缩,凡事都想依靠大人。这样的孩子自然缺乏抗挫能力。


而放手的父母,孩子永远比你想象中的要能干。


“妈妈,我为什么要做家务”你的回答可能会影响TA一生


当孩子问:“我可以不做家务吗?”


作为父母的你该如何回应呢?


《少年说》中的一位妈妈是这么对自己孩子说的。


视频中,这位名为付轩昂孩子吐槽说道:


我现在写完作业,就要刷碗、拖地、摘菜;在妈妈的逼迫之下,我学会了做焖饭、煮粥、拌凉菜,我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。


在面对孩子的“你能不再逼我做家务了吗”的请求下。


这位妈妈果断的拒绝了。


她告诉孩子,因为家务是生活的一部分,你已经长大了,你必须承担。


“家务劳动的能力,它会锻炼你的动手能力,会培养你的感恩之心,它会让你有爱心有耐心。”


在这位妈妈看来,学习成绩固然重要,但家务也是学习的一部分。


所以父母们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限制在书本里了,看起来琐碎又不起眼的日常家务也应是教育中一部分。


鼓励,才会激发孩子的信心、勇气,让他们乐于接受挑战。


所以,知道如何鼓励孩子,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,但生活中,依然有很多父母混淆了鼓励和表扬的区别。


曾看过一个TED演讲,讲的是,父母们应该鼓励孩子,而不是表扬。


经常性的表扬,会让孩子从小追寻一种认可,当得不到认可的时候,“聪敏”的标签将会就此失去,孩子便会遭遇严重的挫败感。


因为,聪敏其实是一种天赋,意味着孩子以为自己不需要太多的努力,就可以获得成功。


当他们面对更困难的挑战时,他们就有可能会失败,而失败会夺去“聪敏”的标签。所以,表扬会在一定程度上,让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下降。


而夸孩子努力,会让孩子知道,自己是因为付出足够的努力,才能取得好结果。他们不再害怕接受挑战,遇到失败,也会觉得这很正常,是通往成功路上必然会经历的事情。


不同的沟通方式,造成了孩子的不同思维,表扬会促成孩子的固定型思维,孩子们会认为人的能力是天生的,无法改变,在困难面前会很无助,容易退缩。而鼓励,会促成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,孩子们会认为,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自己的努力,而困难可以帮助自己成长。


这种自我激励型的思维模式,对孩子们以后走向社会的帮助会非常巨大。


这种坚毅的心性,会让他们在遭遇挫折,无人从旁协助的时候,也可以快速恢复,重振旗鼓。


父母的教育方式,培养了孩子的思维模式。


所以,当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进步时,不妨让孩子们描述他们付出的过程,问问他们的感受,让孩子自己评价自己,以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。


当孩子遇到困难寻求答案时,不妨问问他们想要如何去解决,父母们可以尊重孩子们自己的想法,鼓励他们去尝试,即使失败了也没有关系。


因为,我们每告诉孩子们一个答案,就剥夺了他们一次的学习机会。


塞林格在《麦田的守望者》里写道:教育不是管,也不是不管,而是守望。


恰当地放手,倾情地守望,才是我们能给的最好的爱。


所以,父母们真的不必将孩子与这个真实的世界隔离开来,而是应该引导他们努力地去适应这个真实的世界。


引导孩子的最佳教育方式,就是不打压,不表扬,而是鼓励,让他们坚信“我能行”。


当他们拥有坚毅果敢的品性时,自然不惧困难的挑战,不畏未知的将来。


能够独当一面,为自己在乎的人,撑起一片天。


这样,即使有一天,父母不在孩子身边,孩子也依旧可以过得很好。


想了解更多,请关注NYC纽约国际早教中心

男孩 女孩
提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