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早教频道 > 家庭教育 > 孩子总打人,作为家长应该怎么管?
NYC纽约国际儿童俱乐部早教中心里有个妈妈诉苦说,她家孩子快2岁了,最近老爱出手打人,说教、引导、批评,该做的她都做了,可怎么都不见效。后来发展到孩子不仅打人,还又哭又闹地打,混得很。一遇到这种情况,她就忍不住火气蹭蹭上头,劈头盖脸给孩子一顿骂,或者揍他的小屁股。可每次爆发完又无限后悔,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妈妈——这样循环往复,整得自己简直要崩溃了。
相信这是不少妈妈都面临的问题,好脾气逐渐被这些讲不通道理的“熊孩子”磨光,明明知道严声训斥、厉色打骂不对,或是一时没忍住,或是迫于被打孩子家长及周围人的眼光,好像没有更好的办法,只能出此下策。其实,冷静下来,我们都知道,以暴制暴只会带来更大的麻烦,而对孩子粗暴的吼叫也是一种暴力。那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?
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孩子打人的动机。
1、低龄的孩子还处在用嘴和手探索世界的阶段,他的打和咬并不一定是你理解的打和咬。相信被怀抱中的婴儿或幼儿打脸、扯头发的妈妈多了去,而孩子们很可能只是想摸一摸、亲一亲却没控制好力度。而他举起的小手,落到你脸上,和落到其他小朋友脸上,意义也是一样的。千万别给孩子定性:“你怎么打人,太坏了。”其实,这是你教会了他“打人”这个概念。
2、一岁以后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起来,区别“我”和其他人,划清“我”和世界的界限,或许就是从一次推搡、一个拍打开始的。打人也可能是他寻求关注的一种方式。别太紧张,别因为严声厉色的训斥而强化了他“打人”的想法。
3、到孩子两岁,哦,麻烦的两岁。物权意识的发展撞上了第一个叛逆期。在他们眼中,全世界都是我的。抢玩具或玩具被抢可能出手;挡道或被挡道可能出手;觉得害怕、危险、委屈、受挫都可能自我保护地出手;甚至玩嗨了,啪地一声就打到小朋友头上。当然,还有你不准他打,他偏要打一打,来试探你的底线。
这个过程中,当然也有榜样的力量在。父母或家人争吵推搡给了孩子不好的范例,一起玩耍的孩子中有打人、尖叫、扔东西的行为,以及动画片里有一些暴力的展示……大脑的镜像功能都会体现出来。
虽然孩子出手打人都有原因,都可以理解,但打人始终不对,我们不能默认和放任打人行为。 别想着等他能听懂,能理解了,再来管教,那时很可能打人已经被孩子大脑固化下来,形成一种惯性。到孩子真的熊了,你花费的功夫得是现在的数倍。 所以说,孩子打人不是问题,你管得不对才是大问题。纽约国际觉得,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。
积极暂停
第一时间控制事态绝对是首条。当孩子打第一下,就立即隔离开孩子,别让他继续出手。 你可以用一点力道控制住孩子的肩膀,坚定地告诉他“这样做不好,小朋友会受伤,会痛。” 如果孩子很快平静下来当然是最好,引导他向被打的孩子道歉,让他知道打人给对方带来了伤害。
但如果孩子一直很激动,请赶紧抱起他,安抚情绪。先替孩子向被打的小朋友及家人道歉,然后,把孩子带离现场,找个安静的地方,再想办法让孩子的大脑盖子合上。
寻找原因
这个时候,任何训斥、质问其实都是没用的。“你为什么打人?怎么又打人?”孩子回答不上来,他还在动物脑的支配下。而且一些低龄的孩子语言能力也不足以表达清楚。 需要我们来复盘一下刚才事发的过程,分析孩子出手的原因,然后认可孩子的情绪,帮他说出原因。“妈妈知道哥哥抢了你的玩具,你不高兴。”“你其实是喜欢姐姐的,但没用对方法。”“你还想玩小车子,哥哥要走了,你舍不得。”…… 情绪被理解了,原因说明白了,孩子更能较快地平静下来。
告知后果
等孩子平静下来后,得让孩子知道出手打人的后果。
很多时候,孩子还不能理解,对方会痛、会害怕、会伤心。我们可以列举一些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类似的情况,培养他们共情的能力。不能也用打孩子的方式让他知道会痛,这无形中告诉他下次他生气是还可以用打的方式。 还有一个最有效的方法,就是一定时间限制他的玩耍。“不能玩”这个后果,孩子是能明白的。
提供方法
这一点很重要。我们让孩子知道打人是不对的,打人会承担后果,但同时我们还得告诉孩子除了打人,他还能怎么做。让他有更多选择。 高兴或喜欢对方,可以握握手或拥抱;不高兴不愿意时,可以说不;想玩对方玩具,要询问对方可不可以;玩具被抢,可以大声说“不行,还给我。”当自己处理不了,还可以找大人帮助。
别贴标签
最后得再次重申,千万别给孩子贴标签!这会适得其反,起到强化的作用。“坏小孩”、“小霸王”、“熊孩子”,不是天然而然的,往往是被我们叫着叫着就真变成了那样。
即使做好了这一切,也别指望孩子立马就能转变。因为学会控制情绪、正确表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想想我们自己,到现在面对麻烦状况时,也会忍不住失控,更何况孩子。
其实,孩子打人,我们的焦躁、气愤,更多是来自于自己的愧疚和无力感,以及害怕他人的指责和恶评。说到底,我们严声厉色教育孩子的背后,是把孩子当成了宣泄情绪的出气筒和迁怒的对象。
修炼好我们自己的内心吧,然后,告诉孩子,你慢慢来,不急。
<上一篇:春季带宝宝户外赏花的好处都有哪些?
>下一篇:爸爸妈妈的哪些坏习惯,容易被孩子模仿